8月15日,由交建集團承建的成都音樂文創總部基地7號地塊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成都音樂坊片區的標桿性城市更新項目,成都音樂文創總部基地旨在打造成都首個音樂主題特色與國際五星標準兼備的沉浸式體驗場景,為音樂愛好者提供集音樂沙龍、國際交流、住宿于一體的全新社交空間。
成都音樂文創總部基地7號地塊位于成都市一環路核心圈,地處音樂大道與群眾路交叉處,占地4732平方米,建筑高度123.3米,基坑深度達16.7米,包含地下3層和地上29層,為超高層裝配式建筑,采用全幕墻外立面體系,結構裝配率高達60.6%,遠超行業綜合水平(行業平均水平為40%-50%)。塔樓設計以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笙”為核心靈感,通過豎向體量的切分與錯動,還原笙管排列的層次感與韻律美,展現東方音樂文化的底蘊。
由于一環路核心圈城市管網密布,施工空間狹窄,項目團隊通過優化計劃及創新施工工藝,在占地僅四千多平方米的“螺螄殼”里直面挑戰。一是“鋼鐵鎧甲”破局深基坑。面對與一環路下穿隧道僅一墻之隔的深基坑,項目采用“排樁+錨索”支護體系,為基坑穿上一件堅固的“鎧甲”,大幅提升圍護結構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成功化解“膠囊地塊”的側向壓力風險。二是“搭樓神器”助力主體施工。通過“鋁模+爬架”組合模型搭建起堪稱“搭樓神器”的“爬升—支模—澆筑”流水線,該組合模型會隨著建筑主體節節“攀升”,實現局部二次結構與主體一次成型,將標準層施工周期壓縮至7天/層,施工效率提高15%。三是“空中繡娘”勾勒建筑曲線。外墻裝修創新采用“吊籃+索道式提升機+環形軌道”三位一體方案,靈活的“運針走線”將單塊面積超9平方米的玻璃單元精準定位安裝,實現“無縫貼合”效果。四是“綠色屏障”護航城市建設。通過聲屏障圍擋等裝置為現場裝上隔音降噪的“金鐘罩”,項目實時監測,采用高空噴淋、地面噴霧、移動降塵、物理覆蓋等多種防塵措施架起五位一體“防塵網”,構筑了堅實的防塵降噪屏障,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還積極推廣新能源設備應用,在生活區推廣空氣能供水設備,施工現場實現太陽能照明系統全覆蓋,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工地。項目成功申報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獲得省級QC成果1項,獲評成都市“綠色標桿”工地、“成都智能建造二星項目”,入選《2025年省級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名單》。
成都音樂文創總部基地位于武侯區音樂坊核心區域,毗鄰四川音樂學院、四川大學、成都城市音樂廳,總占地約28.5畝,總建筑面積約19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由6、7、8號地塊組成。基地將打造以音樂演藝、原創音樂孵化、數字音樂等音樂產業為核心,融合商業、酒店等業態的城市綜合體,深度融合音樂坊片區特有的社群文化基因,依托成都市武侯區“一軸連兩帶、一核聚四片”的X型全域旅游發展骨架,旨在助力區域全面建成“國際音樂之都核心區”“國際音樂生態示范區”與“成都城市音樂會客廳”。項目建成后,對推動成都市音樂產業升級,豐富城市文化功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延伸閱讀】
成都音樂文創總部基地由6、7、8號地塊組成,其中,6號地塊位于一環路南一段與群眾路交匯處,建筑形似音樂盒,建筑高度25.1米,包含地下2層,地上4層,業態類型為多功能藝術展廳及配套商業,是音樂藝術的首發展示中心。8號地塊位于眾路與絲竹路交匯處西南側,緊鄰音樂大道與群眾路交叉口,為兩棟極具音樂藝術特色的地標性塔樓,1號樓建筑高度為145米,2號樓建筑高度為119米,擁有地下4層空間,這里將聚焦原創音樂孵化、數字音樂、版權服務等產業方向,承載音樂產業企業辦公、音樂演藝演出等功能。